光年尺度的宇宙如今被巧手的蘇州繡女用針線囿於一米見方的繡作之中,這在正在舉行的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陣陣驚嘆。
這些作品初看非常像高倍率的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宇宙照片,但仔細端詳,細細密密針腳躍然於紗布之上,在光線的照射下絲線的線條熠熠生輝,為人們展現出宇宙深處的遙遠天體的懾人魅力。
陳英華,39歲,來自蘇繡的故鄉蘇州。作為一個蘇繡世家的傳人,她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刺繡,十幾歲師從父母,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006年,紫金山天文臺蘇州觀測站站長梅苞找到了她,向她展示了一些美國航天局拍攝的星雲、星系照片。 她認為科學與藝術是異體兩面,她從小在蘇州長大,對藝術尤其是蘇繡充滿熱愛,希望能夠用蘇繡這樣的藝術表達方式來展現天文學之美。
最開始的嘗試是非常艱苦的,梅苞以天文學的眼光要求繡作的精確度,而陳英華本人以蘇繡藝術的眼光要求繡作的美感,一來二去不斷修改、嘗試,第一幅作品蟹狀星雲終於誕生。
每次開始創作之前,梅苞會向陳英華講解相關的天文知識,當她懂得這些天體的原理和故事之後,才能創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蟹狀星雲、鷹狀星雲、仙女星系、漩渦星系、黑洞、日珥……相繼出現在陳英華的針尖。
為了表現一些天體逐漸淡去的光暈,陳英華嘗試了許多針法,甚至創造了一些新的針法來適應“宇宙表達”的需要。有的線條甚至是絲線的64分之一,重新還原到了桑蠶吐絲的粗細程度。刺繡作品比照片或者油畫更富立體感,色彩絢麗,紋理豐富,那些絲線會充滿變化,在光線下顯露出宇宙動人的一面。
蘇繡的題材一直非常有限,陳英華的作品將對傳統蘇繡產生非常大的衝擊。但這種衝擊不是毀滅性的,因為要完成這樣的作品,必須基於對傳統技巧的嫺熟掌握。這樣的創新是基於傳統傳承的創新。
梅苞說,未來也許會嘗試用光纖做線,進行宇宙刺繡,在刺繡中加入更多的高科技元素。“光纖可以做得跟絲線一樣細,光纖可以變色,通電之後將會呈現出流光溢彩的顏色”。
“我們想讓人們知道,宏觀宇宙在微小的針尖也可以展現出變化無窮的美。
資料來源:亞太日報中文版/全球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