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出精彩 蘇州鎮湖繡品街晉升“國家隊”

• 發表於 2011年10月號

鎮湖繡品街繡出了精湛的工藝,繡出了藝術的珍品,繡出了地域特色、產業發展,是一條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特色商業街。在蘇州高新區鎮湖繡品街商業發展座談會上,鎮湖繡品街通過了全國特色商業街專家評審,成功晉級“國家隊”。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主任韓健徽連用三個“繡出了”表達了對鎮湖繡品街的肯定。

 
繡品街產值累計超30億元

始建成於1998年的鎮湖繡品街,位於高新區鎮湖街道,呈南北走向,全長1700米,粉牆黛瓦間透著濃濃的江南水鄉氣息,沿街兩側擁有商鋪400餘家,是一條集生產、銷售和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商業街。

蘇繡在刺繡藝術中穩居中國“四大名繡”之首,而鎮湖刺繡就是蘇繡的代表。繡品街上的繡品備受中外顧客的青睞,產品不但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還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10多年來,繡品街刺繡產值已超過30億元,成為鎮湖群眾增收致富的經濟長廊。2010年,鎮湖繡品街成功創建為“蘇州市特色商業街”。

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黨委書記虞美華告訴記者,繡品街上的鎮湖繡娘最早從“繡繡被面”起家,如今已經昇華為對刺繡藝術的探索和追求,一批繡娘從一般的“刺繡工匠”成長為農民刺繡藝術家,湧現出了盧福英、姚惠芬、姚建萍等十大繡娘。有6位被列為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成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24人成為高級工藝美術師,150多人獲得初、中級技術職稱。

 
 

“繡娘經濟”搭起農民致富路.

鎮湖因繡品街而聞名,而繡品街的建設也推動著“繡娘經濟”的快速發展,改變著繡娘們的人生。

走在繡品街上,梁雪芳的心情有點激動,經營繡莊的十幾年的她,深深感受到,刺繡已不只是一項謀生的技能,而是一項事業,開始改變她的人生。這位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深信,鎮湖繡品街創建為全國特色商業街後,鎮湖繡品街的發展環境與自身事業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 鎮湖刺繡有著悠久歷史。目前,總人口才2萬多人的鎮湖,直接從事刺繡製作生產的繡娘有8000多人。鎮湖刺繡從以往的農民副業到如今的主業,成為了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成為廣大農民創業、就業的平臺。

據統計,由於鎮湖“繡娘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民就業超過12000名,鎮湖的勞動力就業率超過9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5923元,增加到去年的16000元,年均增幅達22%,刺繡收入達到人均收入的70%。這一“無煙工業”富民的科學發展模式,得到了專家們的充分肯定。

 
政府“呵護”促進刺繡發展

蘇州刺繡雖然流傳至今已有千年的,但卻遭遇許多“現代困境”:刺繡版權侵權;蘇繡的接班人培養等等都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為避免刺繡版權侵權,高新區及鎮湖街道想方設法,與蘇州市知識產權局聯手,搭建起了刺繡工藝與攝影、美術的版權許可交易平臺,把蘇州本地畫家、攝影家的作品以優惠價格供繡娘選用,今後繡娘們可直接與藝術家們線上進行作品版權交易。

為培養蘇繡的接班人,從2006年起,鎮湖街道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蘇繡班”,定向招收五年制大專生,彌補了蘇繡傳統家庭“作坊式”教學的缺陷。

為搶救、傳承、繁榮、提升“蘇繡”文化藝術,今年3月,蘇州市(鎮湖)刺繡研究會正式成立,定期開展“蘇繡”文化藝術理論學術交流與研究,指導當地繡娘刺繡技藝創新和生產製作,為刺繡業的傳承、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援。

也正是由於政府的“呵護”,從根子上解決蘇繡發展的傳承問題,使鎮湖刺繡駛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1998省文化廳命名鎮湖為“民間藝術之鄉”,2000年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鎮湖刺繡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6年文化部命名為“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針對鎮湖繡品街的未來發展,韓健徽提出了五點建議。他認為,“繡品街的發展要進一步注重商、旅、文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的附加值;進一步打造繡品街的品牌價值;運用現代化的推廣手段;進一步加強國內外的互動交流。”

 
(資料來源:中國藝術傳播網)

 

 

Copyright (c) 2012 Delight-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